找到相关内容6480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跨越打扫过的希望门槛 洒下迎宾花絮——教宗谤法答辩录

    的爱欲,可综合成五根本爱欲之五毒,为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。   4、果乘 Resultant vehicle(藏文 'Bras.bu'i theg.pa):[译者按:指金刚乘或密宗]果乃用以达到完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5383785111.html
  • 中国佛教的现代意义

    执著有实我的虚妄见解。我爱是对自我的爱执,也即我。我慢是指以自我为中心的傲慢心态。由我执必然带来我见、我爱和我慢。佛教认为我执是万恶之源,烦恼之本,主张无我,无我执。无我执要求消除在认识、欲望和心理诸...

    方立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022285458.html
  • 弥陀本愿威神力(四十八愿) 浅注

    22,国无女人愿。23,厌女转男愿。24,莲华化生愿。25,天人礼敬愿。26,闻名得福愿。27,修殊胜行愿。28,国无不善愿。29,住正定聚愿。30,乐如漏尽愿。31,不计身愿。32,那罗延身愿。33...众生。生我国者。皆同一心。住于定聚。永离热恼。心得清凉。所受快乐。犹如漏尽比丘。若起想念。计身者。不取正觉。(第二十八,国无不善愿。第二十九,住正定聚愿;第三十,乐如漏尽愿。第三十一,不计身愿。)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385885659.html
  • 人间佛教:大众化而非世俗化

    所有的佛教徒而言,凡是违背了三藏佛典,违背了三法印,违背了戒、定、慧即非人间佛教;凡是所作所为打着“人间佛教”旗帜,而其内心充满了、嗔、痴,只求世间名闻利养者皆非人间佛教。   三、大众化与世俗化...

    惟善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9120085785.html
  • 万世译经师——鸠摩罗什菩萨略传

    ,爱民如子,那有取国土而征伐的道理呢?此举只是因为太怀念远方的大德智人罢了!我听说西域有一位鸠摩罗什大师,他深解佛法,擅长阴阳之理,是后学的宗师。我非常想念他。贤哲之人,乃是国家的大宝,如果你战胜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5594086286.html
  • 天台宗的菩萨成思想

    烦恼薄也。   6、离欲地:三乘体爱假即真,断欲界五下分结、身见、戒取、疑、、瞠,故言离欲地也。   7、已办地:三乘之人,体色无色爱,即真发无漏,断五上分结、掉、慢、疑、色染、无色染。七十二尽...

    明了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230786344.html
  • “心”的佛教之最终成熟

      所谓“妄心”,就是指人因为无明而起的种种、瞋、痴凡心,在智顗那里曾有不同的称谓,比如“一念心”(指其“刹那”生灭)、“无明心”(指其由无明而起)、“烦恼心”(指其能令人起烦恼)、“虑知心”(指其...

    陈坚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425386649.html
  • 法统之争——菏泽洪州禅法之考察

    、瞬目等教学方法,在《楞伽经》中可以找到它的雏形或根据,认为他们不仅表现方法相近,理论依据也相通,即都是以“以心传心”、“依义不依语”为根据。其实,在《祖堂集》等,记载了马祖道一对一些“讲经论”的...

    何照清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92187042.html
  • 从六师外道的考证而说到般若与业力

    慧智、义智,六障者:一不见障、二苦受障、三愚痴障、四命障、五性障、六名障,四浊者:一瞋、二慢、三、四谄也,(按《方便心论》云:有命无命罪福漏无漏差戒具足缚解,五智:闻智思智自觉智慧智义智,六障:不见障...

    威音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8101087105.html
  • 中泰两国的佛教文化交流

    条则说:“有僧尼寺十所。僧尼读佛经,皆食肉而不饮酒。亦有道士寺一所,道士不食酒肉,读阿修罗王经,其国不甚重之。俗皆呼僧为比丘,呼道士为。”说明此时的泰国已经完全以佛教信仰为主,婆罗门教已居于次要地位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7312787170.html